參考消息網10月23日報道 臺灣《工商時報》10月21日發表社論,稱蔡英文應面對能源轉型失敗的現實。
文章稱,蔡英文近日細數過去7年多的所謂政績。關於能源轉型現況只有短短三段話,分別提到能源供應、綠電進展及2050淨零排放,並強調能源轉型只能快、不能慢。然而,解析臺當局的能源轉型進程後,卻可發現真實的現狀並非如蔡英文所言,甚至出現“既不綠、又不快”的難堪窘況。
首先,蔡英文說:“我們大幅提高能源供應,也全力推動能源轉型,終於在去年迎來了轉折點,讓綠電的總髮電量首度超越核電。”
島內公、民營電廠於2016年至2023年共新增11部燃煤與燃氣機組,總裝置容量爲828.3萬千瓦。不過,除役機組達15部之多,總裝置容量爲785.6萬千瓦。換言之,蔡當局在近8年內僅擴增42.7萬千瓦的供電能力,明顯無法滿足用電增長的需求。
因此,蔡英文口中的“大幅提高能源供應”應是指再生能源。2016至2022年的7年間,整體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從473萬千瓦增爲1413萬千瓦,增幅不可謂不多;但檢視實際發電量,則是從2016年的127億度增爲2022年的238億度,增幅遠不如預期。不過,在僅剩三部機組運轉的情況下,核電發電量降爲237億度,也成就了蔡英文口中的綠電轉折點。
值得留意的是,過往7年間,臺灣地區各式能源發電量總計增加了240億度,在覈電逐步退場的情境下,火力發電持續成爲供電主力,同一時期的發電量增加211億度。但是,備轉容量率受到大幅壓縮,也讓缺電夢魘揮之不去。
职场》疫情重伤57万人没头路!观光餐饮释出3万个职缺先抢先赢
隨後,蔡英文又說現在光電發電量大增,不用擔心夏季午後缺電,傍晚的高峰時段還能維持7%至10%的備轉容量率。事實上,如此樂觀的備轉容量率僅爲預估值,不僅納入慣常水力與抽蓄水力的所有裝置容量,且是在沒有任何機組發生故障的前提下。
文章指出,而根據過往經驗,大停電通常不會在所有機組都完好的情況下發生,一旦用電高峰出現,且遇上水量不足或任一大型機組停機待修,7%至10%的備轉容量率將只剩“安慰劑”的功能,無法反映出真實且即時的備轉容量。
最後,蔡英文說臺灣的再生能源發展、儲能網絡建構和電網韌性強化,只能快、不能慢。蔡英文似乎認爲再生能源搭配儲能,就足以讓臺灣達到淨零轉型,無須考慮國際上已將核電列入淨零選項的事實。
2015年之前,即使用電量逐年攀升,在3座核電廠6部機組正常運轉下,臺灣火力發電的佔比都能維持在78%上下。自從2014年底核一1號機提前停止運轉後,臺灣火力發電佔比便開始超過80%,且年年如此。今年前8個月的佔比已達83.9%,是近5年新高,勢將導致排碳量持續上升,也拉遠了淨零目標。
文章總結道,整體而言,“棄核就火”不夠綠、綠能發展不夠快,已成爲臺當局能源轉型的軟肋,卸任在即的蔡英文必須面對能源轉型失敗的現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