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新聞年會「生成式AI是媒體救星還是殺手?」座談會,主持人美國Decrypt Media Inc.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Josh Quittner(左起)及與談人比利時媒體集團Mediahuis改革總監Ezra Eeman、BBC技術預測部門負責人Laura Ellis、丹麥新創媒體Zetland執行長Tav Klitgaard、瑞典Schibsted集團IN/LAB負責人Agnes Stenbom出席。記者潘俊宏/攝影
世界新聞媒體年會昨一場「生成式AI是媒體救星還是殺手?」引發媒體領袖熱烈討論,其中生成式AI的內容錯誤率過高、假訊息爆量成爲媒體界關注的負面衝擊焦點。比利時媒體集團Mediahuis改革總監Ezra Eeman指出,生成式AI恐導致內容農場的指數性成長,「一切都會被淹沒在噪音之中」。
避免陷入AI軍備競賽
Ezra Eeman指出,任何企業都應避免陷入AI科技的軍備競賽浪潮,以新聞業爲例,生成式AI雖然加速媒體產製內容速度,但ChatGPT常出現錯誤或歧視性訊息,如「女性很少擔任醫師、律師、法官等職位」、「黑人經常被視爲犯罪者」等歧視內容,媒體不能擅自引用。
Ezra Eeman更警示,未來AI自動生成內容恐佔全球內容產業的九成產出,全球媒體都應思考如何透過記者人力產出更復雜、更優質的報導,避免事實真相被生成式AI擾亂,可靠的資訊來源將更爲重要。
瑞典Schibsted集團IN/LAB負責人Agnes Stenbom表示,企業發展AI應投入更多資源建立內部溝通AI準則。在Schibsted集團,不同部門都要接受訓練,共享AI知識,「不用每個人都成爲AI工程師,但AI要成爲員工間的共通語言」,Schibsted集團已先行建立四大AI使用原則:公平性、可問責性、可解釋性、透明度,確保讀者充分了解如何以AI輔助報導。
法國巴黎回聲報-巴黎人報集團(Les Echos-Le Parisien)總裁暨執行長 Pierre Louette也強調,巴黎人報集團絕不用生成式AI寫報導、創造圖片,他期待歐盟儘速訂出「人工智慧法案」,建立通用性的AI使用準則,「讓人們願意繼續相信媒體」。
新聞編輯室看AI崛起 製表/記者林奐成、遊昊耘彙整
諾獎得主對AI提警訊
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、菲律賓新聞網站Rappler執行長Maria A. Ressa昨出席世界新聞媒體年會開幕致詞時,也針對AI的負面衝擊提出警訊。她指出,AI是目前全球最不受監管的產業之一,各國政府應儘速建立監管機制,避免AI快速發展,迫害言論自由,甚至危害個人安全。
「你在網路發佈的貼文,AI都會介入學習。」Maria A. Ressa以ChatGPT爲例,指出大型語言模型吸取內容的速度呈指數型成長,但「指數成長會帶來指數級傷害」,目前多數政府包括美國、臺灣都未針對AI科技制定監管法律,若放任生成式AI持續發展,個人資訊將大幅外流成爲ChatGPT的成長基數,衝擊言論自由與個人安全。
歐洲議會今年6月中甫通過「人工智慧法案」立法草案,法案將潛意識操縱、社會信用評分、大規模遠程人臉辨別列爲AI領域嚴禁發展事項,此法預計將成爲全球第一份監督AI科技發展的官方法案,確保高風險的AI技術發展可受官方政府監督。